我校在第二十七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作者:王在俊来源:
阅读次数:次 日期:2025年09月01日
2025年8月,第二十七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江苏省苏州市圆满落幕。我院参赛代表队斩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6项、优秀奖3项的优异成绩。
竞赛类别 |
团队成员 |
指导教师 |
国赛成绩 |
新质生产力创新设计专项赛 |
甯婧,钱奕舟,陈天玥 |
邓春艳 |
一等奖 |
人工智能创新赛 |
周士雄,杨帆,杨学佳 |
栾天 |
二等奖 |
机器人创新赛 |
李海新,周林,钱奕舟 |
王在俊 |
二等奖 |
人工智能创新赛 |
张文泽,杨睿哲,蒋宇恒 |
王在俊 |
二等奖 |
人工智能创新赛 |
周林,闫业藤,李海新 |
王在俊,曹怀春 |
二等奖 |
机器人舞蹈赛(仿人机器人单人舞) |
胡帅,张倍毓,宋欣亮 |
张端 ,宁伟 |
二等奖 |
机器人舞蹈赛(仿人机器人多人舞) |
胡帅,张倍毓,郭栋杰 |
宁伟,张端 |
二等奖 |
格斗 |
刘中正 |
肖欢畅 |
二等奖 |
格斗 |
邱荣河,莫骐轩,冯昺政 |
肖欢畅 |
二等奖 |
人工智能创新赛 |
宋大江,梁叡涵,陈申豪 |
潘卫军,王玄 |
三等奖 |
机器人创新赛 |
石鹏程,余浩楠,牟顺博 |
肖欢畅 |
三等奖 |
无人机空地协同 |
华兆源,邓文泽,佟昊 |
韩丹,朱新宇 |
三等奖 |
机器人舞蹈赛(仿人机器人单人舞) |
冯昺政,邱泽宇,倪梓棋 |
肖欢畅 |
三等奖 |
格斗 |
陈秋美,彭源 |
惠国腾,鲁颖 |
三等奖 |
四足仿生机器人中型组 |
杨睿哲,蒋宇恒,甯婧 |
宁伟,曹怀春 |
三等奖 |
人工智能创新赛 |
杨彦鹏,屈睿阳,侯童 |
代婧琦,余倩 |
优秀奖 |
机器人舞蹈赛(仿人机器人单人舞) |
何晓帆,姚懿晋,林涛 |
赵馨,王凯 |
优秀奖 |
复合机器人月球探索 |
刘子怡,赵欣媛,谢智旭 |
刘亚琼,张端 |
优秀奖 |
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作为国内机器人及人工智能领域的高水平学科竞赛,已列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科竞赛排行榜、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
本届大赛共吸引了全国900余所高校3万余支队伍、9万余名学生参赛。最终,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的1200余支队伍、3000多名学生进入总决赛角逐,参赛规模创历史新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13频道对比赛现场进行了直播报道。

学院高度重视参加此次赛事。科研基地作为学校牵头组织单位,结合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重点实验室和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工作,从2025年3月大赛启动以来,周密部署,积极动员组织学生备赛,组织比赛关键技术交流;指导各参赛团队精心准备,严格对标比赛规程,认真赛项分析,方案打磨、模拟演练。经过认真准备,经过与来自全国参赛选手的激烈竞争,学校18支队伍脱颖而出,获得优异成绩。
近年,学校坚持以发展为目标,深入实施“人工智能+民航”行动,推动人工智能与民航广泛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智慧民航新形态。为更好服务智慧民航建设,学校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长期推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民航教育,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强化师资力量建设,推进产教研用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次比赛进一步展示产学研用成效。为充分发挥科研返哺教育,服务社会功能,科研基地、民航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工程技术中心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民航的融合,鼓励学生探索新技术及其应用,促进民航智能化发展,服务人民美好生活。本次比赛普遍体现参赛团队依托民航的科学探索,作品涉及智慧民航创新与应用:航空监管、航空服务、智慧健康、智能算法、低空安全等众多新技术和社会关注方面。
此次学校参赛团队在第二十七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充分展示了学校在智慧民航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效,证明了民航学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教育理念,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